关于刑辩
徐昕:为荣誉而决斗
——司法决斗之十
莎士比亚戏剧《第十二夜》插图
决斗场景(威廉•弗瑞思 1843)
尽管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社会,联系到《荷马史诗》描述的有关海伦被掳而引发的荣誉之战,但一般认为,荣誉决斗或名誉决斗最早在大约15世纪上半叶出现于意大利。当时,作为一种法律制度的司法决斗习俗正在逐渐消亡。而荣誉决斗出现之后,不久便在欧洲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荣誉决斗是私人因为真正的或者想像的被侮辱而引发的武力对抗。此类决斗无需官方过问,无需获得法院、主教或国王的同意,而只需双方同意,纯粹是一种私人行为,引起决斗的原因也可能只是琐碎的纠纷或争吵。荣誉决斗也不存在法定的决斗规则,但仍须遵循习惯性规范,以保证决斗不致变成简单的斗殴。荣誉决斗与骑士风尚关系密切。当时的欧洲,佩剑是日常服饰的一部分,人们为小小的借口而容易拔剑相向,后来决斗逐渐演变为普遍的纠纷解决方式。一般说来,扔出一只长手套代表挑战,对手拾起手套即为应战。
15世纪后广为流行的决斗主要指荣誉决斗。荣誉决斗大多发生在贵族、绅士和骑士之间,决斗双方往往还有朋友相伴,后来这些朋友也参与争斗,最后上自君主、下至农奴的社会各阶层都不乏参加决斗者。1525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率军侵入意大利,在巴维战败被俘,被迫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缔约并付重金赎身。弗兰索瓦一世获释后撕毁条约,向查理五世宣战,查理五世指责弗朗索瓦一世不守信义,不仅耻为君王,连普通的绅士都不配,弗朗索瓦认为受辱而要求与查理五世决斗,后因故未能进行。贵族和绅士之间进行的荣誉决斗有时真戏假做,双方事先达成默契,决斗时虚晃一招,互不加害对方,以求名誉和性命之两全。
法国有段时期决斗成风,恶性发展,伤亡甚众。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十年间,法国死于决斗的贵族、绅士多达四千人。按照伏尔泰的《风俗论》记载,波旁公爵为排遣生活的无聊,提议为贵妇的名誉拼死决斗。其中最著名的一份决斗挑战书来自勒埃诺的大总管让•德•维尔尚——他叫人在欧洲各大城市张贴告示,宣称他要单人或作为六个人之一,“凭借上帝、圣母、圣乔治及其夫人的护佑”,在佛兰德的孔希村,用剑、矛、斧拼死决斗。但无人应战,于是他发誓要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到整个法国和西班牙作冒险旅行,寻求奇遇。由此可知,堂吉诃德的原型出自佛兰德。亨利三世在位期间,以凯吕、莫吉龙、利伐罗和昂特拉格、里伯拉克、匈伯尔在巴黎的皇家广场举行了一场著名的决斗。直至路易十四时代,决斗几乎达到狂热程度:有些宪兵队只招收至少决斗过一次或者发誓要在年内进行一次决斗的人。
为了制止这一可怕的风俗,1566年查理九世发布一项敕令,规定对任何参加决斗的人皆处以死刑。该敕令演变为后来反决斗诏令的模式。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起初认为荣誉决斗有利于提高臣民的战斗精神,未加禁止,后见势头不妙,遂于1602年禁止决斗,同时下令组织专门受理受辱案件的法庭。1608年颁发的反决斗法令甚至规定,决斗中杀死对手的任何人都将被处以死刑,挑起和接受决斗者皆须受处罚,但该项法律的违反者常被宽恕。换言之,这些禁令并未奏效,决斗之风愈刮愈烈,决斗比法国君主政体存在的时间还长。至18和19世纪,欧洲贵族精英因决斗而牺牲者仍然众多。黎世留向路易十三建议严禁决斗,违禁者处以没收财产、革职、放逐直至死刑的惩罚,路易十三准其所请。1624年,贵族蒙莫朗西伯爵进行第22次决斗后被判刑,但他1627年再次参加决斗,最终被黎世留处死。
尽管路易斯十三时期,反决斗的法令更为严厉且严格执行,但决斗之风依然盛行,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提到,“几乎王国全部村社都有武装。几乎人人都表现出决斗的狂热。这种陈旧的野蛮习俗以前曾经得到国王本人准许,因而成了民族特性。它和内、外战争同样使国家人口锐减,田园荒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半受战争骚扰的二十年内,法国的贵族死于自己同胞之手的,比死于敌人之手的为数更多。”直至路易十四时代,法国仍发生过许多著名的决斗。如1652年,博福尔公爵和他的内兄弟内穆尔公爵发生激烈口角,诉诸决斗,每人各有助手四名。内穆尔公爵被杀,绰号“奥隆达特”的维拉尔侯爵是内穆尔的助手,杀死了以前从未见过的对手埃利库尔。但路易十四严禁决斗。1675年,蒂雷纳元帅在辛茨海姆战役结束后对帕拉蒂纳大肆烧杀,帕拉坦选侯向蒂雷纳提出挑战。但路易十四不准其接受决斗,国王也问过自己是否可当真同德意志皇帝利奥波德决斗。
伏尔泰写道:废除决斗是路易十四为国家办的最大好事之一。过去这种争斗甚至得到国王、法院和教会的准许。虽然亨利四世在位时曾经加以禁止,但这一有害的习惯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普遍。1663年拉弗雷特一场四对四的著名决斗使路易十四下决心不再对此宽容。他雷厉风行,令人满意,不但使国内的恶习逐步得到纠正,而且还影响了邻国。这些国家沾染了我国的恶习之后,又遵循我国这种明智的习俗。在今天的欧洲,决斗的次数只有路易十三在位时的百分之一。
英国直至16世纪晚期才出现荣誉决斗,18世纪十分普遍,并一直保留到19世纪。这一时期著名的决斗,诸如1809年坎宁和卡斯尔雷的决斗,1829年韦林顿公爵和温奇尔西勋爵的决斗。美国南方的社会上层也曾以生死决斗而著称。
1864年,创立德国第一个工人政党全德工人联合会的费迪南德•拉萨尔,因恋爱纠纷与拉高维茨在日内瓦决斗而死。1862年,拉萨尔与巴伐利亚公国驻瑞士公使的女儿埃莱娜•冯•多尼捷相爱,但埃莱娜此前已和拉高维茨订婚。1864年8月3日,拉萨尔向埃莱娜的父母求婚,被拒绝。拉萨尔请巴伐利亚国王、德国大主教出面调停,未起作用。埃莱娜在父母的压力下开始动摇,最后回到未婚夫拉高维茨身边。拉萨尔被激怒了,给埃莱娜的父亲写了一封措辞严厉、带侮辱性的挑衅信,说他是个“拐卖女儿”的骗子。这在当时很明显就是提出决斗挑战。多尼捷公使让未来的女婿出面应战。1864年8月27日上午7点半,拉萨尔和他的证人们首先来到决斗地点——日内瓦境内一个叫“方块树林”的林子里。几分钟后,拉高维茨与他的证人们到场。作为程式,双方证人分别向对方决斗者作出最后调解,但双方皆以沉默表示拒绝。接着,抽签决定裁决者,拉萨尔的证人罗斯多被指定为第一轮枪击的手枪装弹者和发令者。双方又各出一证人,在小道上量出十五步距离,两端位置要与阳光构成同一角度,以避免顺光、逆光的差异。罗斯多为两把枪上完膛,让决斗双方抽签选枪,之后两人被分别领到测量好的两端位置站定。双方按惯例商定:裁决者必须以清楚、嘹亮的声音发出如下口令:先喊“一”,十秒钟后喊“二”,再十秒钟后喊“三”,双方射击。8点15分,决斗者就位,证人们后退分列两边。但裁决者罗斯多还没有喊出“二”,拉高维茨违例提前射击,拉萨尔随即开枪未中。顾不上追究拉高维茨的作弊,朋友们赶紧救护拉萨尔,但他胸口的枪伤是致命的。8月31日上午7时,拉萨尔去世。由于瑞士法律禁止决斗,拉高维茨违反规则之事未被公开和追究。决斗事件后不久,埃莱娜与拉高维茨成婚,但三个月后拉高维茨便死于肺病。埃莱娜写了一部回忆录。
在俄国,荣誉决斗自彼得大帝时代起逐渐流行。18世纪下半叶宫廷中曾以决斗解决情感纠葛,19世纪军队、贵族和其他社会阶层中也广泛流行荣誉决斗。俄罗斯许多文学作品涉及决斗主题,如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描述了巴扎罗夫和巴维尔的决斗,《春潮》描写了萨宁和德国军官的决斗,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描述了奥涅金与连斯基的决斗。而1837年普希金本人便因决斗死于情敌丹特斯之手,俄国另一位大诗人莱蒙托夫27岁便在与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的决斗中丧生。
事实上,普希金对决斗颇为热衷。1819年,20岁的普希金在彼得堡看戏时大喝倒彩,引起邻座杰尼谢维奇少校不满,出面干涉。普希金提出决斗,后《冰屋奇婚》作者拉热奇尼科夫设法缓冲。20年代初普希金谪居南俄基什尼奥夫期间,卷入过十来次未遂决斗和未造成伤亡的决斗。例如在一次舞会上,只因舞曲选用的分歧,他与斯塔罗夫上校决斗,幸而暴风雪影响能见度,双方开枪均未中。当地贵族巴尔希之妻拿此事开玩笑,普希金立刻向巴尔希挑战,经调停才未决斗。1836年,他同索洛古布、赫鲁斯金和仁普宁之间也在出现过险情。莱蒙托夫同样决斗过多次,能切实查明的有1840和1841年两次。第一次他幸免于难,第二次于高加索丧生。
决斗涉及的作家还如,1823年诗人丘赫尔别凯与阿•叶尔莫洛夫将军的侄子决斗。1871年,近卫军军官舍列梅捷夫与宫廷侍从扎瓦多夫斯基伯爵为争夺芭蕾舞女演员决斗,军官重伤致死。《聪明误》的作者格里鲍耶多夫因充当军官的副手,受到株连。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赫尔岑与德国诗人和政论家乔治•黑尔韦格,未来的无政府主义领袖巴枯宁与文学评论新手米•卡特科夫,西欧派主将格拉诺夫斯基与斯拉夫派民俗学家彼•基列耶夫斯基,诗人瓦•库罗奇金与小说家皮谢姆斯基,也曾一度剑拔弩张,但最终决斗未遂。
甚至在20世纪,荣誉决斗也偶有发生。在德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荣誉决斗皆为军事法典所批准,其再一次合法化是纳粹统治下的1936年。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权也鼓励决斗。荣誉决斗通常关涉对“男子气概”的捍卫,甚至在今天,荣誉决斗的残余依然存在于现代社会。
徐昕:“为荣誉而决斗”,《法学家茶座》第22辑,2008年
【相关内容】
- 圣运律所王甫律师在北京理工大学开展讲座2016-05-06
- 我们是为真凶喊冤么?2016-05-06
- 防范民间融资风险、应当国退民进2016-05-06
- 关于设立“企业杀人罪”的立法建议2019-01-01
- 王甫:刑法修正案草案藏祸言论,剑指律师2016-05-12
- 王甫:为自由和生命而辩——研讨会闭幕演讲2016-05-12